热门搜索:全国两会 神学思想建设 教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教会史料 →  三自爱国 →  正文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                 ——罗5:3-5
 
 
 
 
 
 
以中国基督徒的视角看基督教的和好信息
2012-11-27  |  阅读:   |  作者:高峰
 

——在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的发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强调“和”的文化。“和”,字意较多,与之搭配的词语有:和睦、和谐、和平、和息等。基督教也强调“和”的教义。“和好”、“和平”、“和睦”、“和息”等词语在圣经中出现很多。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和平”eireenee、“和睦”eireeneuo、“和息”eireenee,等词,都是同根近义词;“和好”有相对应的几个希腊词语,其中一个是“apokatallasso”该词也包含着“和平”之意。
  基督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和平、和好之信息。那么,以一个基督徒的视角来看,一个和好、和平的世界是否可能构建,如何构建?人类都关注和平,那么和平、和好,如何在一个有差异、不同、多样的世界中,成为可能呢?如何在不同种文明和进入不同文明时代的人群中,成为可能?

  和平、和好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和好,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好的环境和氛围。“和”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周易》讲阴阳和合的“保合太和”;《国语》讲“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史伯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讲“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和墨子都提出“和合”的概念;荀子有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老子》讲“冲气以为和”。这些思想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一致”、“同归”之道。“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思想观念。
  圣经有言:“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和而不同,和平相处,共生互济是人类得以绵延下来的中心价值观念。人类和自然界需要在和平的氛围中,有秩序地维护其生存。和平并不是静止,而是有秩序地和谐共存的状态。
  从基督教教义看,受造之物按其本性,皆渴慕和平。三世纪亚历山大学派神学家奥利金曾说:“万物之不欲静止休息,却总爱表演它们固有的运行,这一点也是一种对宇宙的神圣和平之欲望,因为神的和平是要把万有保守在其本位,不致坠落,并把一切行动的事物保持其各别动机生命,使勿变迁或衰竭;因为运动的事物既有内在的平安,就不外乎实践其应有的功能。”
  奥利金继续说:假若“反对者坚执万有不必定欲和平,并指出有的事物从和平离脱的,我们必须回答说,世界上绝没有从整个统一全然离脱那回事。因为,凡属全然无定无基,无拘无束的,就既不具有任何存在,也不附着在任何存在事物上。”在此,奥利金所言“万物都定欲和平”,也同样表达了受造之物的本性都渴慕和追求和平。
  按照人类和自然对和平、和好的渴望和欲求,我们实能得出:和平是万物所必需的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氛围。和平使得事物在一种自得的位分中有序地维护其存在的过程,并维持其生存的本质。作为万物之中的人类也都关注和渴望和平。和平、和好,的确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耶稣基督自身带来的和平、和好信息

  和平、和好既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既是万物存在的欲求,那么,和平、和好就成为可能。以一个基督徒的视角来看,和平、和好在多样的世界中和人类不同文明的不同处境和时段,都有可能实现的缘由。和平、和好的途径是通过基督的宇宙性和虚己性而得以实现的。通过接受宇宙性的和虚己的基督的救赎,人被更新了,成为“新造的人”。
  新约圣经论及耶稣基督是“宇宙的基督”:“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基督的救赎成就了和平、和好,换句话说,和平、和好源自于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受死的代赎。
  圣经论到耶稣基督时,还称他为“虚己的基督”,经文说:“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虚己”圣经原文希腊字kenoun,直译为:“倒空”,意思说:基督倒空作为上帝之子的神性荣耀,即:他甘愿放弃原本神性的尊贵、荣耀,而俯就于人的形象,成为一个带有血肉之躯的、完全的人。但是,他没有放弃神性。“他是上帝在肉身中显现。”他具有完全而真实的神性和人性。
  虚己的基督令我们看到一位爱者。耶稣基督没有排斥他所创造的人类,这位宇宙之主不排斥他所设定的种族和国家,而是,通过他自己成为人类的一员,认同和接纳人的形象和样式。上帝的儿子甘心作众人的仆人,服侍他所创造的人类。他爱世人,爱到放弃了原有的至高的神性之荣耀;爱到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有的体面与尊严,在羞辱中和极度的痛苦中流血舍命。圣经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他是无罪的,可他还为我们这些罪人而舍命。出于神性的仁爱,他拯救世界,弥合了人与上帝之间的裂痕。
  耶稣基督为了使人与上帝和好,取了一条降卑自己,俯就卑微者的路径。耶稣自己在世时就这样宣讲:“(我)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做多人的赎价。”他的降卑,体现在他对世人的服侍,也体现在他为人类而死。他选择死亡的形式是“最残酷和卑劣的——且死在十字架上!这死刑的形式只用于非罗马人及最劣的犯人身上。”因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十字架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极度的羞辱、残酷的暴力,也不再是刑罚,而成为和好、拯救与爱的象征。十字架带来的和睦与和好,“因他使我们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克罗埃西亚籍神学家沃弗论到:十字架不仅是上帝与受害者认同,分担他们的苦难,十字架更是为“加害者的赎罪”。他强调十字架所展现的是神圣的拥抱,是上帝的舍己之爱,是基督向“不敬虔者”伸出双臂的拥抱。在十字架上伸出双臂,饶恕、接纳和拥抱加害之人的耶稣基督,成为人类如何彼此相待,饶恕与和好的最佳典范。
  基督的宇宙性和虚己性,将上帝包罗宇宙万物的心怀意念,显明给世人。他的爱是不分种族、性别、尊卑、贵贱的。救恩临到世界,“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通过基督的宇宙性,我们认知基督的宽广,他爱普及万千。那么,当我们思考现今在世界上,面对不同的族群、国家、性别,文化和宗教等,就和好这一主题,该存怎样的观念和态度?检视我们内心深处是否还存有偏见、歧视、憎恨等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态度;帮助我们树立宽容、友好、和平的积极态度。
  基督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和平、和好的信息。在“基督论”中,无论是基督的宇宙性和基督的虚己精神,都出于上帝的爱和救赎。耶稣基督是“和平之君”,基督教的福音是“和好的福音”、“和平的福音”,基督教所信的上帝是“使万有和好”者。这样,在基督里,万族、万民联络于基督,在基督里同归于一,就可能成就和平、和好了。
  但是,对于处于不同文化、接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来说,实现和平、和好的方式和途径是有差异的或是不同的,然而,我们必须学会倾听他者的声音,通过交流、沟通和学习而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好、和平的世界。

  上帝的创造体现了和平、和好的旨意

  上帝创造的旨意体现了和谐有序,所以,和平是万物自然而然的共同取向。以现今人类文明脚步的进展不同而言,对于和平、和好的企及和盼望也是不同的。人类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和平”、“和好”?人类怎样才能够达成和平、和好的状态?
  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本身是和谐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所创造的天地、宇宙、万物和谐而有序。古教父爱任纽论到上帝的创造时说:“他分派给万物和谐,秩序与起头。”罗马的革利免认为:“诸天的运行都受上主的支配与指令,保持平安;……日月星辰,……和谐地循着所指定的轨道,毫不轶越偏离。……世上最微小的动物,也同心和睦,合为一群。这些都是创造天地的大主宰按照他所注定保持和平与安谐,而他厚待万物……靠赖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安然托庇于上帝的慈悲之下……”。可见,一切被造之物都体现了上帝本性的和谐。上帝是造物之主,在其创造的同时,也创造了和谐和秩序。上帝以其无可测度的智慧和仁慈,井然有序地托庇宇宙万物于和谐之中。
  圣经和基督教教义为世界的和谐、人类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都强调和平、和息、和好与合一等信息。和谐实在是上帝所创造的整个宇宙天地万物的主旨。
  “从上帝的创造来看,上帝不单要创造一个‘存在’(Being)的宇宙世界,他更是要创造一个有‘秩序”(Order)的宇宙世界,而秩序、规律,正刻画着上帝创造之世界的特色。所以‘序’,是创造的程式,也是其目的。上帝享受创造时创意的发挥,也享受创造所带来的种种和谐与秩序。”
  和平、和好是上帝的旨意。“他从一本造出万族,居住在全地之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宇宙万物,普世万国万邦、万族万民都为上帝所创造,都在上帝的恩典和惠顾下生存。他的创造是多样的,不是同一的;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混乱的;是充满和谐的。可是,人类的罪愆破坏了上帝与人和美的秩序和关系,也就打破了和谐的状态。所以,上帝成为人的样式,在世上施行拯救,“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借此,他叫人类与上帝和好,也使万有与上帝和好。圣经中还提及上帝在他所定的日子,要更新天地,再造一个“新天新地”。
  上帝的创造从无到有,并且,按照他的计划和旨意一步一步地继续他的创造之工。所以,在神学上称上帝的创造为“继续的创造”。“‘继续的创造’所指的是:上帝仍然临在世界当中,他的心意和作为没有在创造之后离开世界。‘继续的创造’预设了‘原来的创造’,因为没有‘原来的创造’也就没有‘继续的创造’。换言之,上帝创造的行动不是一次性的事件,也不是已经过去的事件,而是从过去到现在(creatio praesens)并持续的事件。”
  人类与天地万物靠上帝的维系和护理而得以在本位上存在。圣经中记载,上帝看他所造的世界“甚好”。体现了各从其类、依秩序而运行的和谐、美好。古教父爱任纽认为“上帝对受造物的保存(即继续的创造)是‘道’(即,基督)的工作。上帝要在基督里,把败坏了的世界回复原来创造的美好状态,和重建世人与创造主原来的美好关系。……”上帝的创造,是不断进行的,他对宇宙万物的维系和护理从不停歇。“正如我们一个身体有许多肢体(林前12:12),却被一个灵魂握在一起;照样,我们应当把这整世界看作一个又庞大又可惊异的动物,它被上帝的能力与理智托住,犹如身体被一个灵魂托住一样。”所以,宇宙中的万物才能得以有秩序地运行在其本位之上。
  圣经中包含着天人合一观,即:上帝创造了宇宙天地万物,万物本于一源,出于一个本体。由于创造主令天地间的一切得以存有,而他所造的人在天地之间成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且有着受托参与管理的责任,所以,上帝与一切存在物之间就有着天然的和谐的关系;而人与其他造物之间在相互赖以依存的同时,也共同烘托出一种和谐。

  一个和平、和好的新(世界)天地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皆有定时。”末世论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内容。基督教认为,在末后的日子,上帝要将一切都更新了,在不断的造化之后,将要形成和出现一个“新天新地”。世界在上帝所定的日子里,会有改变。诗人吟唱那日子:“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
  这样的世界也出现在旧约《以赛亚书》中,就是“新天新地”。这个“新天新地”将会按照上帝所定的时日而来临。“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他们必不徒然劳碌,所生产的,也不遭灾害。……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
  在新约《启示录》中,也同样论到“新天新地”。在“新天新地”里,“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过去了。”
  可见新旧约圣经都描绘了一幅未来的、和谐世界的美景。这成为每个基督徒所憧憬的、人类和自然可以繁荣共生的栖居地。在每一个基督徒的心目中,都有这么一个充满和平的理想家园。这个“新天新地”是梦寐以求的和美家园。而在这个理想的和美家园里,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万物,万物与上帝都是和谐的。他们的繁荣共生彰显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荣耀。
  为了人类能得以与上帝和好,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道成肉身救赎人类的这一事件,具有终极的意义。因救赎的成功,人类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万有也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而人类与万有也因同在基督里的和好而和好了。
  基督徒乐观地相信历史在上帝的手中,对人类的前景也就有了寄托和依靠。因为,我们的未来可以安放在永恒的全权全能的上帝手中。尽管现世有那么多的不幸和伤痛,有那么多的不完美、不完全,甚至瑕疵、丑陋和罪恶,但是,我们相信上帝的创造在继续,他没有弃绝这个不完美的现世,而是在他的掌管和维护中继续造化这个世界。这种圣化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当我们相信世界的将来是在上帝的掌管中时,会不会陷入到消极等待、不进行作为的境遇中?落入宿命论的慵懒和只顾今生的享乐之中?不会的。因为尽管上帝主宰昨日、今日和明天,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跟从耶稣的脚踪,接受作仆人的身份,行走在谦卑地服侍世人的征途之上。

  结语:和好、和平是基督徒受托的使命

  现今,我们所处的世界面临种种危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日益严重地遭受着侵害。首先,生态问题严峻,关系人类的存亡。二是战争和核武器的危机。我们没有感受到世界的太平,尽管我们是那么渴望和平。我们时常发现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正经历纷飞的战火。人类所囤积的核武器,不知能把多少个地球毁于一旦。与这些武器同处在这个大地上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威胁和不安的事情。三是人类的社会向前发展,但人类的内在生命品质的培育和成长,恐怕跟不上物质社会的发展速度。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危及和谐的因素:资源分配不均衡;种族和性别歧视;贫穷和灾难;文明进程的参差不齐;等等。
  这些困境和危机从哪里来?乃是来源于人类的贪欲和罪恶。提及人类的过犯,从继续创造的观念来看,人是处在创造的过程中,就如宇宙万物也处于上帝的创造之中一样。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了:人是上帝手中的“半成品”。如今,人类仍处在受造的过程之中。但是,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类成长过程中的榜样和力量。他的“虚己”精神,滋养我们的灵性,使我们谦卑,能倾听他者的声音,试图去理解他者并向他者学习。耶稣基督的“宇宙性”开阔我们的胸襟,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和丰富,看到普世万族万民和好的远象。基督教不应该排除异己,排斥他者。天主教在上世纪“梵二”会议的文献中,承认在其他人所追随的宗教道路中有种种拯救之可能,还肯定非基督教的‘真理’与‘神圣’、价值与美德。”并能和他者携起手来,共同承担对全球的伦理责任。
  圣经中已经给了人类远象,那就是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基督教认为,人蒙召并非仅为个人的救赎与成圣,而是效法耶稣基督,舍己爱人,与上帝同工,实现上帝所创造与救赎的根本旨意,成就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愿我们为之而努力践行吧!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365体育投注登录所有。未经365体育投注登录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非营利性电子刊物转载须遵循本网站声明,且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图片版权说明

  相关链接:
 在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第51届全体会议上的欢迎辞
 在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华盛顿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中国基督教两会本届常务委员会第五次(联席)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
 以史为鉴 办好中国教会(二)
 以史为鉴 办好中国教会(一)
 
 

Copyright © 2002 - 2014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 中国基督教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