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全站导航 繁体版 English
中国基督教网 首页
网上书城
 
 
 
 
 
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香港公开讲座上的讲话
作者: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 傅先伟   来源:基督教全国两会 办公室 
 

尊敬的香港教会的各位牧长、同工,主内弟兄姊妹:

  感谢上帝的带领,使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访问团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来到东方明珠的香港,与各位新老朋友见面、分享和交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以及内地教会向香港教会和弟兄姊妹致以诚挚的主内问候!向热情邀请和盛情接待我们的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和香港基督教协进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公开讲座的各位牧长、各位同工和弟兄姊妹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蓬勃生机和丰富活力,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基督教的恢复与发展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在这30年中,中国基督教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它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0年来,在上帝的亲手引领下,在丁光训主教等老一辈教会领袖的带领下,中国教会逐步复兴,福音事工日渐兴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中国基督教的基本情况

  信徒人数在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国基督徒人数超过1,600万,是1949年的20多倍。今天,信徒人数大约有2000万。特别令我们感恩的是,上帝不但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添给我们,而且,在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教会,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信徒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信徒的职业分布也日渐广泛。
  教会堂点在不断增加:从1979年复堂以来,中国教会已有约55,000多个堂点,其中70%是新建的,既有可容纳几十人聚会的聚会点,也有可容纳8000人崇拜的大型教堂,极大地方便了弟兄姊妹聚会崇拜。建堂是我们每年必须推进的重要事工,例如全国两会就正在修复历史悠久的圣三一堂,修复后将公开聚会。
  教牧同工队伍在日趋壮大:据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教会有牧师、副牧师约3,700名,长老约5,000多人,传道员约27,000人,义工约15万。更令人高兴的是,一代年轻有为、有忠心又有见识的年轻教牧同工已经茁壮成长,并逐步走上教会负责岗位,中国教会的新老交替已基本完成。
  圣经印刷和发行规模日益扩大:至2007年底,基督教全国两会印刷发行圣经逾4,300万册,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70多个发行点,形成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近年来,我们以每年至少300万本的数量在印刷圣经。而且,圣经版本多样,品种出新,满足不同信徒群体的不同需要。2004、2006和2007年,基督教全国两会分别在香港、美国和德国成功举办了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与普世教会分享了这一荣耀上帝的好信息。在内地,无论谁都可以方便地得到圣经,只要他们有需要,两会都提供足够的圣经,包括那些因种种原因还没有和我们联系的弟兄姊妹。在这里,我想特别与大家分享的是,今年我们为2008北京奥运会特别印刷发行了奥运纪念版圣经。在圣经上免费印上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
  神学教育在不断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仅有的一所金陵协和神学院发展到目前全国性、地区性和省级三个不同层次的神学院校18所,在校学生1,800多人,专职教师260多名。目前每年毕业1,000多人,近30年来一共培养了约10,000多人。占地200亩、投资上亿元的金陵协和神学院新校区可容纳学生500人,目前已经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社会服务事工在不断开拓: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事工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在过去5年中,基督教全国两会积极在海内外筹集资金3,500多万元,开展700多个社会服务项目,如敬老院、孤儿院、乡村教会诊所、农村巡回医疗车、重建危房小学、爱滋病预防知识培训、向残疾人赠送免费轮椅、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等等,项目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受惠人数达数10万。这次汶川大地震,全国教会共捐款1亿5千多万支援赈灾和在后重建,最近全国两会又筹集了1200万,用于灾区教会的重建。
  普世团契在不断加强:我们始终强调,“三自”并不意味着自我孤立。在坚持三自原则基础上,中国教会本着合法、公开、坦诚的精神,逐步恢复、建立和发展了与普世教会的团契友谊。香港回归以来,我们在“三互”原则的基础上和香港教会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

二、进一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事工

  内地改革开放30年来,信徒人数在增多,活动堂点在增加,事工规模在拓展,牧养任务要提升,面临的挑战在扩大。这些都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新发展面前办好中国基督教会。我想这就是丁主教等老一辈教会领袖于10年前发起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因。10年来,内地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取得了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教牧同工认识到神学思想建设有助于我们全面诠释和理解圣经真理;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纯正的信仰;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个人信仰素质;有助于挖掘和传扬时代的信息,引导教会健康发展。因此,神学思想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2.对教会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信仰反思。例如,从“上帝是爱”的神学视角,结合“和合共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来重新审视“信与不信”的问题;又如,从上帝创造和救赎的神学维度来检视基督徒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应承担的责任;再如,从基督教伦理的角度来讨论爱国守法、敦睦邻里、和睦家庭、敬业爱岗等与基督徒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命题,等等。
  3.神学思想建设指导和丰富了教会的讲台信息,给中国教会的讲台事工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今天我们的讲台上,不但能听到基督救赎的福音,同时也常常得到要“服侍人”、关怀社会的提醒;不但能听到叫人“灵魂兴盛”的信息,也能得到“凡事兴盛,身体健壮”的关爱;不但能听到“要撇下一切跟随主”的呼召,也能听到“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的劝勉。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努力的目标时,和好、平安、和睦等主题成为讲台上经常性的信息;当雪灾、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突如其来时,一篇篇充满对同胞深情和泪水的信息在讲台上流出。
  4.发扬了基督教伦理道德。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进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衡和伦理缺位的现象。神学思想建设发扬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以此作为基督徒服务社会、见证信仰的重要切入点,在职业伦理、家庭伦理等诸多方面教育、引导信徒按圣经教导,为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5.越来越多的基督徒逐渐走出了只关心个人得救的狭隘信仰模式。关心他人、关爱社会,践行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了中国教会在社会上的形象。

三、中国教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通过积极推进各项教会圣工和加强神学思想建设,中国教会无论是在传扬福音、进行神学思考上,还是在建设堂点、建立教会、完善制度、促进管理上,都取得了一些好的果效,使中国教会保持稳定发展,使我们的神学思考日益活跃,使中国基督教在社会上逐渐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得到民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接纳。与此同时,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处境下,在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既拥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例如,中国教会目前“庄稼多,工人少”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我们还缺乏受过良好神学训练的传道教牧人员带领教会、牧养信徒。我们高兴地看到信徒的人数在增加、教牧同工的队伍在扩大,但我们更愿意看到在这同时,信徒的信仰素质有提高、灵命追求有长进,教牧同工能提升牧养水平,不断提高神学造诣。只有这样,我们的教会才能真正建立在磐石上,往下扎根,向上结果。而目前我们的神学教育水平和规模还跟不上教会事工的发展。
  再如,随着信徒文化层次、年龄和职业差别的明显,信徒对牧养的需要越来越多样,这给我们的教牧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水平,拓展知识面,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解决信徒的实际困扰。
  又如,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他们中间有很多是信徒。这一方面造成农村教会信徒骨干流失, 事工推进遇到困难;另一方面形成对这些进城民工信徒的牧养缺失,因为许多城市教会还没有对他们开展专门的牧养事工。这需要我们兼顾城市教会和农村教会的发展。
  另如,因为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形成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会在经济状况、教牧人员待遇、教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不平衡,需要我们从全国整体的高度予以关注和协调。
还有,中国教会目前还缺乏良好的、比较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有些地方教会时常出现纷争,不但不能荣耀主的名,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教牧同工的管理理念亟需加强、管理能力亟需提高,要真正把教会建设成管理有序的教会。
  此外,虽然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起步,并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我们在社会服务事工的人才资源、方式方法、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缺乏经验,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工作。
  这些都是我们在办好中国教会的前进道路上必须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面对中国基督教的现状和挑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虽然我们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但是既然上帝呼召了我们,全国的代表们选择了我们,历史赋予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就一定要有所作为,为中国教会的发展尽上我们的本分,为开创中国教会的美好明天作出我们的贡献。为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出新的努力: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走三自爱国道路。

  50多年来,中国基督教正是开展三自爱国运动,使人们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鼓励信徒努力作一个好基督徒又作一个好公民,使不同宗派的基督徒之间提倡互相尊重,实现了联合礼拜,并拓展了与普世教会的平等交往。因此,中国基督徒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既是基于历史的教训,也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走三自爱国道路既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指引中国教会前进的方向。在新形势下坚持三自原则,体现了中国基督教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与广大民众同心的时代精神。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香港的众教会和同工同道。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们不但为我们代祷,用祷告托住我们,也给于我们多方面的帮助,在人才培养、牧会经验、社会服务上支持我们。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两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差异,两地教会处境的不同,以及教会发展模式的不同,我们之间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互相尊重、彼此祷告、互相分享、互相支持,我们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香港有些教会与内地基层教会联系,开展合作,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我希望能你们做什么工作,能与我们先联系,能与基督教全国两会互相尊重。

  二、进一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开创神学思想建设的新局面

  神学思想建设已经开展10年了,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神学思想建设将仍然是中国教会各项事工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立足于圣经的教导,坚持《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所归纳的基本信仰,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的养份,结合中国教会50多年来走“三自”爱国道路的重要历史经验,在努力进一步巩固神学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更加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处境化的神学视角来回答中国教会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消除一些阻碍中国教会健康成长的思想因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

  三、进一步扩大团结面

  我们将在尊重基督教不同历史传统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维护联合礼拜,走教会合一的道路,而不是回到过去宗派林立、扩大分歧、互相攻击的局面。我们将始终倡导在信仰上彼此尊重,“竭力保持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尚未登记的家庭聚会点内的信徒,只要他们持守纯正信仰、不偏离真道、不跟从异端邪说,我们也将尽力去团结他们、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服务他们,争取他们和我们一起走遵纪守法、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道路。

  四、进一步办好神学教育,多层次培养教会人才

  教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办好神学教育。我们正在着手制定合乎中国基督教实际的神学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吸取、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加大办学资金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院校的管理,加强学科的研究,规范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水平.我们将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既加快神学院校的建设, 自己培养人才, 也要加强与普世教会和海外神学院校的合作,做好选派留学生的工作, 并紧密联系中国教会和信徒的实际情况,为教会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灵、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可用人才。

  五、进一步关注农村教会和中西部地区教会的发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例如,我们计划建立中西部地区教会发展基金,帮助他们提高自养能力,帮助他们建堂,帮助他们开展培训工作。我们还将建立贫困神学生和传道人补助基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能够安心教会事奉。

  六、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要按照“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圣经教训,发扬基督教“关爱社会、造福人群”的好传统,继续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服务人群,积极参与救灾、济困、帮贫、助学等公益活动。我们将加强与普世教会的合作, 不但是资源的分享,而且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 进一步开拓社会服务的空间,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果效, 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几年前,丁光训主教对中国教会的发展前景作了如下的展望:“我希望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一个新型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理智的,一个分清是非并有敏锐的是非感的中国基督教,一个高举基督也高举道德的中国基督教,介绍一位很美、很同情人类的爱的上帝而不是一个残暴的上帝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国基督教,将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这个基督教对全世界将会带来重要的信息。”这正是中国基督教的远象,它指导着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忠于上帝托付和圣经教导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健康发展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坚持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既扎根于中国文化、又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理性、讲道德、讲服务、讲团结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使人追求真理的中国基督教,一个神人喜爱、荣神益人的中国基督教。这是中国基督徒的盼望,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祷告。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365体育投注登录所有。未经365体育投注登录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非营利性电子刊物转载须遵循本网站声明,且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图片版权说明

 

信仰宣告 | 关于我们 | 网站投稿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2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 中国基督教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18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