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全国两会 神学思想建设 教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  本会动态 →  正文
  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                   ——帖前3:12
 
 
 
 
 
 
携起手来!奋勇作这善工
——中国基督教公益慈善事业回顾与展望
2012-06-19  |  阅读:   |  讲话: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之后,我国基督教界人士和广大信徒秉承“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传统,坚持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发扬济世利人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今年初,国家宗教局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规范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范围,明确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可以享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营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对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自从创立之初就倡导爱的伦理,宣扬“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及“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奉献理念。二千多年的基督教历史,公益慈善、扶弱帮困的行动始终相随,并且形成了较深刻的思想基础、丰富的实践形式和悠久的服务传统。近年来,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入和神学思想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关爱社会、服务人群”的理念在中国基督徒中更加深入人心。“乐善好施”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爱人如己”的基督博爱精神在中国基督教内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源,催促和鼓舞着广大教牧同工和信徒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公益慈善活动,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许。

  现在,我要就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作一次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一、 中国基督教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理念

  基督教公益慈善活动是基督教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社会行动的生动实践,其神学思想基础是建立在圣经的启示之上。旧约律法的总纲是“爱神”与“爱人”(参太22:37-40),新约则更强调用爱“看得见的”人来体现爱“看不见的”神(约壹4:20)。旧约众圣仆多次多方教导人们当“怜悯贫穷”(箴14:31)、“帮补穷乏”(申15:7)、“扶持孤寡”(诗 146:9)等,而新约中主耶稣则用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将 “爱邻舍如同自己”及“有爱无类”的伦理阐述得十分清楚(参太19:19 、路10:25-37)。就创造论而言,抬举卑微者的行为,是对具有上帝形象之人的尊严之维护;就救赎论而言,扶助软弱者的实践,是对基督舍命流血之大爱的回应;就终极论而言,施舍缺乏者的义举,是对“积财于天”之永恒盼望的坚信。总之,中国基督教完全有其神学根基来重塑其“爱的宗教”之形象。近年来的神学思想建设,也是在努力表述这“爱的神学”,并已经赢得了广泛共鸣。当然,“爱”在中国的贡献既是出自基督宗教的思想资源,也是其和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督教的“爱人”与儒家传统的“仁爱”相互呼应、水乳交融,随着我们重新认识外来文化和发掘中国古代文化,二者的相应结合共构了新时代中国基督教复兴中“爱”的精神。

  基督教的公益慈善活动是信仰应当带出的行动,它不是传福音的一种手段,而是福音的见证,也是福音的一部分。当年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不单单“宣讲天国的福音”,同时还“医治各样的病症......怜悯他们......”(参太9:35-36)。并且,耶稣的“怜悯事工”不因受者是否皈依基督为条件,也不以对方是否归主作为衡量其行动价值之标准。在耶稣看来,“服侍人”与“作多人的赎价”都是人子来到世间的重要目的(参可10:45)。同样,“慈善事工”与“福音传扬”一样都是基督徒需要践行一生的神圣使命,是传递圣爱的重要载体,也是得以“光照人前”的重要途径!

  二、 中国基督教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支持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这为宗教界重视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同时,党的富民政策所带来的经济腾飞使宗教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中国基督教回应时代寄予的殷切期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了大量公益慈善活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和好评。近日,中国基督教两会社会服务部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基督教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了一些基本的数据,从中可略见当前中国教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概貌。

  (一) 范围与数量

  目前,基督教界重视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助残扶贫;助困资学;灾害救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此次统计,将助残、扶贫、助学、灾害救助等归为捐款捐物一类。

  1、 医疗卫生

  各地基督教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主要形式有教会直接开办医院或诊所以及各类康复中心、戒毒中心等机构;也有教会组织基督徒专业医师进行巡回义诊;在教堂内设医务室进行免费身体检查、医疗咨询服务;教会不定期进行卫生讲座、艾滋病预防、禁毒宣传等。目前,全国基督教系统共有医院和诊所37家;开办诸如自闭症康复、聋儿康复中心、麻风病康复等各类康复机构共10家;戒毒中心4家。另外,各地教会还进行巡回义诊、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等,粗略统计自开始至今投入资金总额已达800多万元,受益者超过65万人次。

  2、 养老托幼

  教会开展的养老、托幼服务主要是指开办养老院、孤儿院、幼儿园等机构。目前,教会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开办了180家敬老院,总床位数达12,546张,受益老人达32,838人。

  全国教会共有六省一区开办了9家孤儿院,床位数365张,受益人数为615人。

  全国教会共有十个省和一个自治区开办了43家幼儿园,受益人数为155,978人。

  3、 公共设施与环保

  教会参与的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援建学校、水利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重点是环保宣传及部分环保设施投入。据初步统计,有十三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教会援建各类学校129间,修建水利设施167处,以上两项共投入资金达9468.08万元。另外,全国各地教会投入环保宣传的总费用为21.85 万元。同时教会还积极参与修路筑桥、开发水利、打井建窖、发展沼气、对口援助等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公益活动,这些难以统计。

  4、 捐款捐物

  教会开展的捐助类服务,分为应急服务与常态服务。应急主要是发生在灾害救助之时。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基督教界先后向灾区捐款高达一亿五千多万元;2009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基督教界捐款超过一千万。常态化捐助主要有助残、扶贫、助学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各地教会此类捐助资金超过二亿,受益人次达68万人。由于许多地方数据收集方式有所不同,实际数据必定要比统计数据大得多。此外,各地教会还有大量各类的物资捐献。如全国两会联系海外机构捐赠给各地残疾人的轮椅2万辆、医疗车28台。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社服部自2003年成立至2011年底共募集资金6500多万元,绝大部分已经用于国内各省的安老助学、赈灾救灾、扶贫济困、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心灵慰藉、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二) 经验与体会

  自从各地教会恢复活动,教会的社会服务事工逐渐开展起来,至今已经涌现出不少具有示范意义的教会公益慈善事工案例,可以提炼的经验与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明确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基督教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对宗教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清晰历史脉络。中央1982年19 号文件把“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作为“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指出信教群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并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命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2004 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明确规定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以依法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今年初,六部委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更是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宗教界依法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和设立的公益慈善组织受法律保护,享受与社会其他方面同等的优惠待遇”等,给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以准确的定性与定位,既为支持和规范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指明了方向,也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空间。这正是这些年来基督教之所以能在公益慈善服务方面取得成绩所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2、 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和神学思想建设的推进,为基督教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开展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基础。

  六十多年的三自爱国运动的壮大与发展,已经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三自是一种方向,这种方向是基督教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向;三自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三自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是在新的时期如何办好教会的实践。丁主教曾提出,我们要办好的教会,必须是一个“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爱之伦理实践”的教会。这当然包括回应人群需要、提倡社会服务、重视慈善关怀以及提倡和谐、奉献等精神品质和具体行动。故此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三自爱国精神落实在办好教会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不断深入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从理论研讨到成果转化,使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摒弃和纠正了一些诸如“教会只管个人得救,不必关心社会服务”、“教会做慈善是不务正业”等既不合圣经启示也不适合时代要求的片面保守观点,挖掘和弘扬了圣经中“积财于天”、“施比受更有福”、“服侍最小的一个就是服侍主”等慈善服务信念,这一切都为中国教会建构较好的“基督教慈善文化”打下了较为广泛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3、 各地重视,广泛参与,是基督教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取得成果的重要力量源泉。

  长期以来,基督教全国两会十分关注教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视之为基督教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抓手。因此,基督教全国两会不仅在思想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各地教会的引导与鼓励,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各地两会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关心与支持。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开展项目合作、指导等方式,提升地方教会公益慈善的理念和业务水平。目前,各地两会纷纷成立教会内部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或机构,有的省基督教两会已经正式通过民政部门审批成立了公益性基金会,为进一步推动基督教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各地两会组织的通力合作及各地教会的热情参与是做好慈善事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突发事件的灾害救助,还是经常性的助学帮困、助残扶贫计划,只要《天风》和网站等媒体向各地教会发布信息,总会得到各地教牧和信徒个人的积极响应,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风尚,也让圣经中“施舍钱财,周济贫穷”的教导落到了实处(参林后9:9)。此外,全国两会在公开合法、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也十分注重国际间的慈善事工合作,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培训等诸多领域展开交流,与欧美以及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会组织或机构及一些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督徒建立了广泛联系,为进一步寻求和拓展慈善资源开辟渠道。

  (三) 困难与挑战

  我国基督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社会效果也很好,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以下一些困难与挑战。

  1、 开展公益慈善的一些思想障碍有待进一步清除。

  基督教有“超世”的一面,但当这个教义被不适当强化或放大时,就会淡化信徒对“入世”现实的关注。反映在教会慈善事工上,就是还有一些基督徒把关注“公益慈善”与关心“灵魂得救”对立起来,并视社会关怀与服务为“草木禾秸”之工。或者,有人视慈善事工仅仅为传福音之“手段”,不然也非“金银宝石”之事奉。也有人在被爱的对象上机械地划分次序,认为应先爱“弟兄”,然后再爱“众人”。再者,有的教会肯化重金打造“一流教堂”建筑,但对慈善事工则缺乏负担和热心。诸如此类,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及其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信徒对慈善价值和信仰意义的认识,加强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感。

  2、 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中国教会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才刚起步不久,目前的慈善义举多数具有临时性、突发性、偶然性、应急性、零散性、随机性、单一性等特征,还远未形成社会服务及公益慈善事业参与的机制化、常态化。多数活动尚处于自发自愿、分散无序的状态,大都缺乏长远规划。有的还未走出初期零散的、自发性的、信徒间友爱互助的内部服务模式;有的仅是为应付各级有关部门的号召和要求。由于发起比较被动临时、规模偏小、形式单调、资源分散,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更难形成独特的服务品牌。还有一些教会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时,热情有余,理性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好传福音与做慈善之间的关系,难以赢得较好的社会影响。另外,由于各地教会经济状况、组织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差别,教内慈善事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两会”对境外捐助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未能解决自身的“造血”功能或系统。有的教会自养问题还远未解决,极大地限制了对公益慈善的投入。

  3、 开展公益慈善事工的专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个制约基督教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就是服务专业化问题。目前,绝大多数慈善活动都是由教会团体成员自主进行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素养不高,从业经验不足,活动也不够规范。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兴办的公益慈善机构和实体规模普遍较小、硬件条件差、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吸引也没有条件招募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时常面临人手不足、工作人员队伍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目标管理和程序设计,一些社会服务项目效果欠佳,资源浪费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管理者和组织者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制度建设滞后,财务不够公开;在面临资金短缺时,无力合法地拓宽募捐渠道。因此,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急需专业人才的参与以及服务方法、技巧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由于中国基督教开展慈善活动才刚刚起步,需要有更好的社会氛围来呵护。目前,宗教界重视公益慈善活动总的外部形势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优化之处。例如:出于信仰及教义支撑的宗教公益慈善事业每每让人对宗教界的这一社会参与持有怀疑或谨慎态度,继而对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缺乏应有的支持热情;媒体对宗教的“过敏”,使社会缺乏对宗教界慈善活动的了解、回应和鼓励,难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相信随着六部委《关于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美好!

  三、中国基督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展望

  (一) 中国基督教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意义深远

  1、 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实现基督教的社会价值,是中国基督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的优秀成果之一。

  回顾基督教的近代传华历史,虽然基督教新教曾在传入中国后不久做了不少社会关怀事工,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整个传教过程是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严重伤害中华民族情感的情势下发生的,并且基督教卷入了相关的政治及文化冲突,这使得原本基督教应有的“爱”缺失或被遮蔽,未能彰显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基督教重提“爱的神学”,这是构建一种提供给中国基督徒、帮助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及文化处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实践神学”。这种神学在基督教会内部是为了突破其以往的封闭性、保守性,以表达对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的普世关爱,显示基督教“爱”的价值与意义。目前为止,基督教的身影在当今社会中并不明显,故更需在谦卑中流露真爱,朴实中彰显真情。这一切都必须将“爱的精神”落实在“仆人式服侍”上。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中,这种具有宗教境界、神学意蕴的社会参与行动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显得更为必需。以慈善行动来赢得处在善于“听其言”、更关注“看其行”的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同胞们的理解和信赖,继而让基督教深“得众民的喜爱”。因此,慈善关怀是中国基督教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努力途径。

  2、 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中国基督教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

  现在,社会各界大多肯定“宗教界在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具有深厚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强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如果真能把这些潜力和优势调动发挥好,无疑是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基督教教义、道德、文化中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相一致的内容,增强教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广大教牧和信徒在社会公益慈善和为人服务的实践中进行本土化的神学思考和经验提炼,继而建设属于中国基督教的慈善文化理念;有利于引导基督徒关心现实生活,培育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相处的教内外关系;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提高教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内部规章制度,提升基督教界的自身素质和对外形象;有利于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缓解慈善需求缺口,分担政府负担,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活,增进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二) 中国基督教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努力方向

  1、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强与各地教会之间的交流、合作。

  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与讲台,花大力气宣传基督教公益慈善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现实意义;要以“宗教慈善周”活动为契机,宣传《圣经》中丰富卓越的慈善理念以及基督徒应有的扶弱济困的社会责任;宣传我国助人为乐、帮困济贫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使更多的信徒树立慈善理念,让善行成为基督徒生命的自然流露,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信仰表达机制。

  基督教全国两会要搭建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各地两会间的联接,制订做好中国基督教社会公益事业的中长期规划,为各地的社会服务事工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扶助、理念指导、技能培训。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公益慈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服务培训,有力地提升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的专业能力;提升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执行、评估水平。坚持以公益慈善的品质为抓手,在教会内部建立同类项目的管理交流平台,为教会服务机构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服务资源上的互通有无与取长补短搭建一个平台,整合慈善资源,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逐步在教会的养老、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形成具有基督教信仰特质的服务标准与服务规范,提升教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关怀层次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基督教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同时,切实发挥各地基督教两会组织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研讨、座谈和各种参观学习活动,引导各地教会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慈善事工。

  2、 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以优质的形象创建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的美好品牌!

  基督教对“爱的伦理”之发扬和践行,在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的社会呼唤中,必然能赢得人们更多的尊重和敬意。问题是,我们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赢得人们的信任?我们的财务流向是否公开透明?我们的服务态度是否使人感到周到满意?我们的慈善项目是否找准找对?目前,教会慈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创新慈善救助手段,科学设立救助项目。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和潜力,根据社会需求,统筹规划,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最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的领域开展工作;不盲目跟风,不贪大求荣,要量力而为,因地制宜,多做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工作。把“有”的做“好”,把“好”的做“强”,做出特色,做成品牌。在不同的领域、地域形成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在政府暂时难以顾及、社会保障尚不到位的“真空地带”起到倡导和补充的作用。

  3、 进一步拓展慈善资金募集渠道,加强募捐款物的监督管理,确保款物安全有效使用。

  首先,慈善资金是开展公益慈善工作、实施慈善救助的重要物质基础。各地基督教两会要进一步拓宽慈善资金的募集渠道,合理利用国家有关公益慈善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想方设法增加自养收益,继续广泛动员和鼓励信徒为慈善捐献,努力引导和培育基督徒企业家成为慈善家,逐步壮大慈善财力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全国基督教两会将尽快成立慈善基金会,力争做强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其次,公信力是公益慈善活动能正常持续开展的生命力,社会各界和信徒对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势必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监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慈善资金和物资管理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各界监督,使捐赠款物来去透明,阳光运作,让它真正落实到被救助者手中

  4、 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依规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高管理能力,规范运作。

  公益慈善活动涉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依规开展活动,既是尊重法律权威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宗教界自身权益的根本保障。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和政策。配套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和完善工作报告制度、评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财产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培养和建立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向善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公益慈善活动的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各位同工,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天,上帝给了我们一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中国基督教的健康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教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社会形象,努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并为基督作出美好见证的大好时机。让我们携起手来,“奋勇作这善工”!(尼2:18)在基督舍己之爱的感召下,不断迸发服侍众人的热情,不断更新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断拓展公益慈善领域,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不断发挥基督教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中的积极作用,让基督教会如灯台放光,神的名因我们对社会的关爱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尽心竭力而得着更大的荣耀!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365体育投注登录所有。未经365体育投注登录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非营利性电子刊物转载须遵循本网站声明,且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图片版权说明

  相关链接:
 为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区代祷
 基督教全国两会外事工作培训会议在鲁圆满召开
 中国基督教代表团访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基督教全国两会举行中国基督教人才培养座谈会
 基督教全国两会举行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座谈会
 社会服务部2017年招聘启事 
 
 

Copyright © 2002 - 2014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 中国基督教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1892号